轉貼到:
影片內容為馬太鞍溼地的簡介,內含濕地生態、原住民在濕地的特殊捕魚法、濕地生存的奈米細菌,以及濕地觀光引起的環境問題介紹
製作單位: 生態奈米與環境工作坊 總計: 1部影片,總長度17分38秒 簡介: 馬太鞍溼地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腳下,東臨花東線鐵路,其餘皆以環山道路為界,是一個湧泉不絕的內陸自然溼地。貫穿溼地的芙登溪,特有的動植物生態,以及阿美族文化皆負盛名;例如:巴拉告生態捕魚法極具特色。但近年來觀光產業的人潮與錯誤的施工法,導致濕地面臨了面積逐漸縮小、陸化、外來種入侵、影響保育等問題。 本影片由STS科技與社會研究之跨領域宗旨出發,嘗試結合科學、生態、社會各面向,期望引導觀眾從多元面向認識、了解、關心馬太鞍濕地,並引發對相關問題的學習興趣。。影片內容改編自東台灣生態奈米科普課程(簡稱:生態奈米地圖),再融入環境議題的討論;影片架構為:觀光景點(認識馬太鞍)、生態探察(巴拉告生態捕魚法)、奈米科學原理(磁感細菌)、環境議題(濕地的現況與未來展望);講解、拍攝、製作團隊邀請國立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、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師生,以及馬太鞍當地居民共同組成。希望能夠透過影片,將學界的觀點傳遞給社會大眾,並聆聽觀眾的想法;再透過討論、迴響凝聚對馬太鞍濕地的共識及關懷。
回上頁